苟留残喘的成语故事


苟留残喘

拼音gǒu liú cán chuǎn

基本解释苟:苟且,勉强;残喘:临死前的喘息。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。比喻勉强维持生存。

出处元·高明《琵琶记·蔡婆埋冤五娘》:“奴家自把细米皮糠逼逻吃,苟留残喘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苟留残喘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苟留残喘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鸣锣开道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99回:“大凡官府出街,一定是鸣锣开道的。”
缝衣浅带 先秦 庄周《庄子 盗跖》:“今子修文武之道,掌天下之辩,以教后世,缝衣浅带,矫言伪行,以迷惑天下之主。”
轮焉奂焉 西汉 戴圣《礼记 檀弓下》:“美哉轮焉!美哉奂焉!”
隔靴搔痒 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 康山契稳禅师》:“曰:‘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?’师曰:‘隔靴搔痒。’”
骄生惯养 胡朴安《中华全国风物志 江苏 吴县之奇俗》:“富贵家之小孩,骄生惯养,大半身体柔弱,时膺疾病。”
疑邻盗斧 战国·郑·列御寇《列子·说符》:“人有亡斧者,意其邻之子。视其行步,窃斧也;颜色,窃斧也;言语,窃斧也;动作态度,无为而不窃斧也。”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”
先声夺人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军志有之:先人有夺人之心,后人有待其衰。”
穷乡僻壤 宋 曾巩《叙盗》:“穷乡僻壤、大川长谷之间,自中家以上,日暮持钱,无告籴之所。”
夜深人静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深夜人静,为何叩门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