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僧伽斯那的诗 > 愚人食盐

愚人食盐

[]:僧伽斯那

  昔有愚人,至于他家。主人与食,嫌淡无味。主人闻已,更为益盐。既得盐美,便自念言:“所以美者,缘有盐故。少有尚尔,况复多也?”愚人无智,便空食盐。食已口爽,反为其患。

愚人食盐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 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,到朋友家,主人给他食物。食物嫌淡而无味。主人知道之后,于是添加盐。吃的,很美,于是自言自语说:“之所以味道鲜美,是有了盐的缘故。很少就如此,何况又多了?”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,就只吃盐。味觉败坏,反而成为他的祸患。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,经过则不但没有好处,反而是有害的。

注释

食:食物。

闻已:听罢。

更:再次。

益:增加。

既:已经。

空:空口。

口爽:口味败坏。

所以:……的原因。

复:再。

爽:差、败坏。

智:智慧。

故:缘故。

反:反而。

患:祸患。

愚人食盐鉴赏

 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,有一天到一个很远的朋友家里去。主人便很殷勤地招待。并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这位客人,可是忘了放盐,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。这位客人对主人说:“你今天烧的菜都很名贵,可是淡了一点,所以不太好吃。”主人说:“啊!我忘了放一样东西!”于是到厨房拿了些盐,放进每一道菜,搅拌了一会儿再请客人尝尝,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。问主人说:“你放了些什么,菜就那么好吃?”

  主人说:“放盐呀!之所以每样菜都好吃,是因为有盐,盐是百味之源。”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,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,省得煮那么多菜。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,回到家里急忙打开,抓了一把放进嘴里,苦涩不堪,以为是被那位亲戚骗了。

  各位大众,世间各人有各人的智识,知识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。知识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。若是智识用之不当!也可能毁灭自己、和违害社会。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,才能发挥效用。

  比喻贪吃好玩,与断食偏食都不适中。过分的享乐与吃苦主义都有偏。世间万事必须适中,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。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负责任,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无成,过分的热衷名利,也会造成争夺计较而造恶业,或劳碌一生,与烦恼纠缠不休,乃至生生世世都轮回不息。

  世间万事做得适中,即成功立业。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,人用之得适即人尽其才。时、地、人、都恰到好处,即事事皆通,否则事事都障碍。世间事事物物皆须靠我

  禅宗的祖师,往往一言半句即开启人的智慧—开悟。有人一生埋在禅堂里,埋在经典里参研,都不能开悟何故?机缘也、善根也、智慧也、对机对法,遇缘即应。否则多费工夫也没有受用,所以佛法一点点都很能受用,无善根无缘分的人再多亦没有用。

  有些不法的人说:‘德行一斤值多少钱?’他们视道德良善一文不值!可是对于修行的人来说,德行乃是无上的至宝。一样一种东西,有的人如宝贝一样,有的人视如粪土,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。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说:我没有空念佛,也没有空用功修行,待儿女长大以后,才来好好用功。

  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,真的一点空都没有吗?我想不是的,都是名和利填藏满了脑子里,那里有空呢?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做至宝,没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做闲时的消遣品!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这里。能受用的人,就是一点一滴也当作宝贝,而受持奉行。不能受用的人,就是听多了,返而变成‘。本则故事意义就在这里。

僧伽斯那简介

唐代·僧伽斯那的简介

...〔 ► 僧伽斯那的诗(1篇)

猜你喜欢

水居六首 其六

元代明本

水国庵居最寂寥,世涂何事苦相招。去村十里无行路,隔岸三家有断桥。

数点鸦声迎暮雨,一行鱼影涨春潮。陈年佛法从教烂,岂是头陀懒折腰。

为许氏赠妾

明代皇甫汸

窈窕一佳人,铅华世绝伦。花因解语艳,山入画眉颦。

宝髻随时广,罗衣逐态新。坐令幽谷里,无夜不生春。

犍为王氏书楼

宋代苏轼

树林幽翠满山谷,楼观突兀起江滨。

云是昔人藏书处,磊落万卷今生尘。

重五日入山由苗栗至大湖

梁成楠

溪行有深湍,山行无寸土。当暑践炎石,似鱼游热釜。

对岭见深林,林深防猛虎。杀人饮其血,手把髑髅舞。

八宝妆

清代姚燮

桃叶无家,杨花同命,一十六春如梦。汉碧纱棂烟藓满,抹上秋痕无缝。

当年横烛倚箫,咽露凄声,能教抱柳纤蝉恐。不信弱兰风悴,韶华虚哄。

题引翠楼简元善张兄

刘崧

尽道楼居思不群,满楼山色翠纷纷。高崖斜日含丹雾,碧嶂清秋起暮云。

江上捲帘通雨气,月中看剑动星文。来游定觅张公子,载酒题诗过夜分。